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线上免费配资,永远不要质疑中国人的拍照能力。
最近去巴黎参观卢浮宫的网友,捧红了一个 “在《蒙娜丽莎》前打开前置摄像头”的潮流。
《蒙娜丽莎》对面陈列着卢浮宫最大的一幅画《加纳的婚礼》,画中描绘的是威尼斯一场婚礼的繁荣景象。
因为蒙娜丽莎前常年挤满了世界各国的观众,所以当你把镜头调转——会发现自己和身后的游客,也共同成为了这场狂欢中的宾客。
有人夸卢浮宫不愧是法国文化乃至世界艺术的宝库和殿堂,能天才地想到把这两幅画相对放在一起 。
定格的历史和流动的现实再此交汇,艺术和日常生活仿佛成为突然连接成功的平行时空。
而在巴黎旅游格外火热的今年,卢浮宫更是已然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欧洲博物馆的天花板”,“逛上三天三夜都不想走”。
“一直以为自己艺术素养太低不懂欣赏,直到来到卢浮宫,才知道美真的是人类通用语言。”
01
两大巨头“双向奔赴”,
网友全看傻了
去过卢浮宫参观的人,当然绝对不会忘记《蒙娜丽莎》前面永远人头攒动的盛况。
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
不过正像突然爆火的《加纳的婚礼》一样,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卢浮宫压箱底的宝贝还有很多。
最近馆内一个名叫“致美 (De toutes beautés) !”的导览项目,把一系列诠释 “美”这一主题的藏品都聚集在了一起,也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好奇。
项目名称“De toutes beautés”直译成中文指“一切的美丽”,使用了一种非常新颖的规划方式:给108件馆内藏品制作了专属展签,引导观众按照顺序进行观赏。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什么是美”似乎是个过于虚幻、很难回答的话题。
但在这108个作品构成的绚烂图卷中,普通人可以直观感受到—— 人类对“美”的一次次扩充定义的过程,也是不断更新价值观、尊重更多不同事物的过程。
展品中包括雕塑、古董、画作,横跨3000多年的历史,相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对美的诠释。
整个展览被分为三大主题,分别为“探索美的姿态、仪式与实践”;“感受美的经典之作和理想愿景”;“提问美与外表的关系,以及美如何反映社会变迁”。
第一部分呈现不同时期的美妆工具,以及当时的人们如何用这些工具来打扮自己。
你可以在其中找到古埃及人雕刻成游泳女子形态的、用来盛放化妆品的化妆勺,以及法国19世纪公爵夫人的梳妆台等,精致程度让人震惊。
贝里公爵夫人的梳妆台
约 1819 年
镀金青铜、山毛榉、水晶和玻璃
装饰艺术部,OA 11229
© 2021 GrandPalaisRMN (卢浮宫博物馆)
形为拿着鸭子的游泳者化妆勺
约公元前1390-1352年
木,象牙
© 2002 卢浮宫博物馆
展览的第二部分用一系列能表达美的经典之作,对美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最后一部分则聚焦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中的美的演变,呈现美的发展脉络。
而整个项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一系列藏品表达——“美的多样性本身,也是不同时代观念和情绪碰撞的外在体现。”
比如“美妆”的部分,特地收录了文艺复兴后期画家提香·韦切利奥的油画《照镜子的女人》。
画中呈现了一位揽镜自照的威尼斯年轻女子, 同时期很少有作品能描绘出如此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女性形象,同时她对自己的美也持有欣赏、正向的态度。
蒂齐亚诺·韦切利奥,简称提香
皮耶韦-迪卡多雷(贝卢诺), 1488/1490 – 威尼斯, 1576
《梳妆女子》
16世纪前25年
布面油画
绘画馆,INV 755
© 2024 GrandPalaisRMN (卢浮宫博物馆)
参观者只需看一眼她的表情,立刻能接收到“人也是美的、自我也是美的”的概念。
另一个让人体会到美的多元化的作品,是由皮加勒为伏尔泰雕刻的裸像。
在常规立场中人们会认为年轻、健康的身体才代表了美,但这座雕像却形清晰可见下垂的皮肤、臃肿的肚腩,以及脖子上的干瘪青筋。
这也让伏尔泰本人一度很担心皮加勒的审美,但如今,每个站在《伏尔泰裸像》前的参观者都无法说这作品不是美的。
美的不是肉体,而是雕像眼睛和姿态中闪现出的思想经验和自我尊严。
伏尔泰裸像
让-巴蒂斯特·皮加勒
1776
大理石
高150 cm
雕塑馆,ENT 1962.01
© 2021 卢浮宫博物馆
这个有关“美”的导览项目,是由美妆巨头欧莱雅跟卢浮宫强强联手的合作共创。
整个计划始于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Nicolas Hiéronimus)与卢浮宫总裁兼董事Laurence des Cars在三年前共进的一次午餐。
双方在餐间讨论了美的普适性和多元性,最终促成了这次合作。
被选中的馆藏不仅被换上了专属标签,观赏者还能通过这些标签查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者通过二维码访问应用程序,通过文字和音频材料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应用程序还支持远程访问,参观者哪怕是在卢浮宫之外也继续这段探索之旅。
有时候人们能在其中看到美超越时代的隽永;
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
约公元100-150年
大理石
长度 173.5 cm
希腊、伊特鲁利亚和罗马文物部,Ma 231
© 2011 卢浮宫博物馆
《沉睡的赫马佛洛狄托斯》以描画了雌雄同体的形象而著称,但即使抛开其中的性别意义,本身的人体线条美感也足以引人赞叹。
有时候又能看到美的多元性,也就是人们看待美的视角,会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演变。
黑人妇女肖像画
玛丽-吉耶明•伯努瓦
1800
布面油画
高 81 cm ; 宽 65 cm
绘画馆,INV 2508
© 2021 GrandPalaisRMN (卢浮宫博物馆)
17世纪奴隶制被废除不久后,女性画家玛丽·吉耶曼·伯努瓦画了一张黑人女性的画像,用严肃的目光、平静的姿势赋予模特一种充满尊严和力量的端庄。
作为策划者之一的欧莱雅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 能吸引到更多非博物馆受众,从而以更广泛、更慷慨的方式与大众分享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每个人都能直观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进而 拥有无与伦比的美。
02
尊重美的多元,
才能让美不断产生
跟卢浮宫的合作,并不是欧莱雅在艺术推广方面的首次发力。
虽然本身是一家日化消费品公司,但欧莱雅从115年前成立开始,就致力于探索美的一切形式,以及让每个普通人都接触到最极致的美。
正因如此, 欧莱雅几十年间一直在投入各种人文艺术项目。
在中国市场上的行动,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欧莱雅赞助了法国华裔艺术家赵无极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画展。
赵无极中西兼具的风格给当时很多艺术爱好者带来了极强的震撼,那也是国内大众首次能够近距离接触国际抽象派艺术大师作品。
逐渐走上中国女性化妆桌的20多年来,欧莱雅也始终都把“创造美,让世界为之所动”作为品牌的最大使命。
一是支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致力于向大众推广美的概念。
1999年巩俐出席法国戛纳电影节,除了作为《荆轲刺秦王》的主演之一外,另一个身份就是巴黎欧莱雅的代言人。
同时欧莱雅也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官方协办者,认为世界各地电影艺术事业的发展,能够让各国风格迥异的艺术财富得以交融与共享。
多年的美学实践让欧莱雅深信, 只有一个开放、丰富的环境,才能让美不断产生。
于是热衷于把属于民族的美推向世界,跟其他艺术形式交流、碰撞,诞生出全新的火花。
旗下品牌美宝莲纽约曾赞助第一届中国精英模特大赛,首次让国际知名模特大赛进入中国大众视野,同时将东方女性的美呈现给世界。
去年兰蔻又把建筑领域的奇迹,“卢浮金字塔”复刻到了上海,夜幕之下与东方明珠遥相辉映,东西方的现代建筑风格在此碰撞交融。
同时,欧莱雅也愿意守护人类共同的美的形式。
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欧莱雅家族以及集团在第一时间捐款两亿欧元以用于修复工作。
并联合巴黎圣母院公共修复机构、法国科技公司Histovery共同开发并推动“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的全球巡展,将圣母院生生不息的美分享给全世界。
而除了推广美的概念之外,欧莱雅坚持了几十年的另一件事,是不断发掘更多美的创造者。
相信美没有高下之分,各个领域里都能诞生出独特的、美的萌芽。
比如在摄影领域,曾经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专门设立了“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
评选出了阐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优秀作品,还把中国年轻摄影人才推向更大舞台。
旗下品牌欧莱雅PRO,致力于发掘具有优秀美学造诣的美发人才。
2001年在中国举办了全球美发界的奥斯卡——“欧莱雅色彩成就奖”大赛在中国的首届比赛。
8年后又带领中国发型师团队参加“中国发艺在巴黎”卢浮宫大秀,成为第一个登上巴黎舞台的亚洲团队。
从美妆、美发、走秀,到绘画、电影、建筑。
欧莱雅始终相信,以包容心态鼓励跨文化、跨时代的审美碰撞,可以逐渐为美的多样性引入新的视角。
而相似的是,卢浮宫作为世界级的艺术圣地,也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邀请艺术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等各个领域的力量共同加入。
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事物传递给更多、更广泛的人群。
尊重美的多元化,并认为每个普通都有资格拥有美——这共同的理念,也是促成双方这次合作的初始动机。
03
这门“世界通用语言”,
欧莱雅最懂
如果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衡量,欧莱雅在人文项目中花的功夫似乎有些“过于多了”。
任何宣传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触及潜在的消费人群,因此品牌宣传中彰显的风格和目标人群的气质相契合极为重要。
然而无论艺术展、摄影节还是音乐剧,在一般认知中都是曲高和寡的高雅事物。
也正因如此,以往热衷于在这类项目上发力的大多是奢侈品牌——可以通过高雅艺术塑造高端形象,从而促成高净值人群的消费。
《装腔启示录》剧照。
然而欧莱雅作为一家日化消费品公司,更多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
业内有声音认为,在艺术等领域投入金钱、精力,虽然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却很难放大品牌在普通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和声量。
其他美妆公司在艺术人文领域的发力,也大多以能直接促成消费的联名为主。赞助活动、策划展览的日化品牌,往往会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
然而事实是,当帮助更多人学会了“美”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品牌本身也受到了美的回馈和滋补。
在生活节奏愈发变快的当下,人的肉体被以周为单位地束缚在写字楼的格子间中,精神则被困在无处不在的电子垃圾之中。
《黑镜》剧照。
能让人不自觉“慢下来”的绘画、艺术、博物馆,反而成了不少当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逛展览、参观博物馆、参加文艺讲座,都成了很多都市人的日常消遣——美跟普通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前所未有地近。
人们通过感受美、学习美,为自己搭建起一个精神小屋,暂时跳脱出现实的庸常和庞杂。
更何况,美本身就是可以超越时间、文化隔阂的。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甚至人跟品牌之间,都能因为一个美学理念、一种审美趋势,达成更深层次的共振。
欧莱雅在艺术人文领域进行一系列的投入,到这次选择跟卢浮宫合作以“美”为主题的导览项目,正是因为相信精神上的滋养对普通人也自有价值。
也希望更多人共享“美”这一跨越时代、文明、财富的通用语言。
透过对从远古穿越至今的文物、艺术的审视,在理解自我和他人方面都拥有更清晰的视界。
从短期的商业角度来看, 当更多人理解美、接受美,直接或者间接成为美的受众,能促成更多对美的消费。
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就曾多次跟卢浮宫的艺术品联名,不仅用产品的质量打动消费者,更用背后关于美的理念跟消费者制造连结。
巴黎欧莱雅之前跟卢浮宫合作的联名产品。
而从长期的品牌价值来看,这些项目也将欧莱雅的品牌印象跟“美”牢牢绑定,让它对多元化之美的追求更加深入人心。
自成立至今,欧莱雅集团始终致力于探索美的一切形式,并相信包容性、个性化才是让美不断产生的方式。
在艺术家和观赏者的对话中,在不同形式、不同背景的个体彼此交流碰撞中,美得以扩散、更新,最终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场所,以及多元表达的当代空间。
正如很多人第一次参观卢浮宫的感受——即使自认是精神需求不高的俗人,照样会在千年前的伟大艺术品面前感受到震撼的战栗。
那是一种越过了日常喜好、逻辑思考之后,直戳人类大脑深处的表达。
人们希望更多这样美的奇迹发生,也希望欧莱雅这样始终坚持美学意义的国际品牌能像它所追求的事物一样,超越时空限制、跨越文明障碍。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2024 Vista看天下
V
“女 性 神 车 ” 越 粉,被 女 性 骂 得 越 惨
冰 箱 冷 冻 室,被 当 “时 间 静 止 器” 了
出 租 屋 烂 网 线上免费配资,逼 疯 打 工 人
卢浮宫博物馆艺术卢浮宫欧莱雅欧莱雅集团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